中文 |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及提供全球服务情况发布会
> 媒体聚焦

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及提供全球服务情况发布会 时间 : 2018年12月27日 地点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科技日报:今天起,北斗正式提供全球服务!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8-12-27

  从今天起,无论你走到哪里,北斗将始终伴你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2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 

冉承其在27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展示全球典型区域北斗星空图(付毅飞 摄)

  他在会上宣布,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于当日开始提供全球服务。同时他透露,到2020年,我国将继续发射11颗北斗三号和1颗北斗二号卫星,完成系统全面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性能;2035年将建成以北斗为核心,更加泛在、融合、智能的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 

  “提供世界一流卫星导航服务,这一天不再遥远。”冉承其说。 

    

一年发射19星创世界纪录

  2018年是北斗系统建设任务最繁重的一年。冉承其表示,北斗系统服务范围由区域扩展为全球,一年内完成1019星发射,创造了世界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新纪录。 

  北斗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系统卫星总设计师谢军介绍,围绕着北斗系统的建设目标,任务初期就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策划,把所进行的工作项目、用户需求、任务要求进行了详细分解,同时全面开展了风险控制等分析工作。 

  要实现卫星的密集发射,产品一定要组批生产。谢军说,在元器件、原材料等基础保障工作上,围绕着北斗工程系统建设的卫星数量,提前做好了储备。 

  “我国在卫星研制的流程上,有一套成熟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流程,多星的研制、发射和单星是有差异的,一定要开创性、创新性地制定计划流程和技术流程。”谢军说,北斗工程通过计划流程和技术流程优化,整个研制周期相对于以往卫星缩短了30%。同时采用了发射场远程测试等先进技术手段,大大减少了发射场的工作人员数量,缩短了测试时间。这样既保证了发射场工作正常运行,也保证了工厂里多颗卫星并行研制,不出现人员上的冲突。 

  通过一系列措施,确保北斗工程一年内完成密集发射,实现了中国航天工业转型的标志性实践。 

    

多项技术突破将带给用户全新感受 

  冉承其表示,相比北斗二号系统,北斗三号拥有更高的精度、更强的原子钟、更新的技术以及更优的信号。 

  北斗三号系统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说,北斗三号研制过程中,攻克了100多项技术。他重点介绍了三项技术突破。 

  在时频方面,北斗三号突破了新型氢原子钟以及原子钟的无缝切换技术。林宝军说,原子钟是决定导航精度的核心技术。这项突破使北斗三号的时频精度提高了一个量级,并使原子钟可以不间断工作。“这使北斗系统运行时,大家会感觉到更稳定、连续,性能更好。”他说。 

  为了从区域走向全球,北斗三号首创了测量型星间链路技术。该技术让所有北斗卫星连成了一张网,星与星之间可以通讯、测距,使定位精度大幅提高。另外,各北斗卫星的星载原子钟可以同步走,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时间同步精度。 

  此外,北斗三号采用了全新信号体制,在高精度信号生成、信号播发以及设备稳定度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 

  “我相信,北斗三号系统在信号质量、精度以及稳定性方面,会给大家带来全新的感受。”林宝军说。 

    

应用广泛的无名英雄将惠及世界 

  “全世界绝大部分的智能手机都已经采用了支持北斗的芯片。”冉承其透露,北斗系统已进入3GPP国际移动通信组织。 

  虽然北斗系统已在人们的生活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冉承其表示,绝大多数时候它都是个“无名英雄”,因为它提供的系统服务,是在大家不了解、不知道的情况下进行的。“百度、高德这类地图软件是依据卫星导航提供的服务与电子地图结合使用,所以大家更多感受到的是地图提供的服务,其实背后离不开卫星导航的默默贡献。”他说。 

  冉承其介绍,北斗已得到广泛应用,正走出国门惠及世界。 

  目前,北斗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从业单位达14000家、人员超过50万人;自主北斗芯片跨入28纳米工艺时代;我国卫星导航专利申请累计5.4万件居全球第一。 

  北斗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已用于全国617万辆道路营运车辆、3.56万辆邮政和快递车辆、36个中心城市的8万辆公交车、3230座内河导航设施、2960座海上导航设施;港珠澳大桥采用北斗高精度形变监测系统以保障安全运行;基于北斗高精度的智能驾驶汽车有望于2019年上市。 

  此外,北斗高精度基础产品已经输出到9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民航组织批准北斗星基增强服务商标识号和标准时间标识号;国际搜救卫星组织将北斗纳入全球卫星搜救系统计划。 

编辑:周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