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的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颗卫星的发射成功意味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未来,北斗导航全球组网完成后,上海造关键核心器件—北斗导航芯片也有望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改变国产手机导航芯片只能围着美国GPS转的无奈与尴尬。
量产“北斗芯”今年上市
渔业导航、城市管理、应急救援……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系统正从国内走向世界,各种系统应用也逐步在国内遍地开花,可普通百姓依然觉得“北斗远在天边”。究其原因,障碍就在一块肉眼几乎看不清的小芯片。目前,手机使用的大多是高通、MTK等公司提供的采用GPS技术的40纳米芯片,而国产北斗芯片最小也有55纳米。这15纳米的微小差距,不仅让手机排线变得局促,更让耗电量激增,用GPS芯片的手机可正常使用8小时,而用北斗芯片的手机1小时就会关机。因此,北斗迟迟没有飞入百姓掌中。
早在2010年,上海市科委就对北斗产业化做了布局,其中“必须突破”的核心器件就包括北斗芯片。上海市科委有关负责人昨天向本报记者透露,国产40纳米级北斗射频芯片—5毫米见方的“航芯一号”,已经取得突破。2014年底,测试版已经成功问世,标志着我国北斗导航产业大规模应用的最大瓶颈得到突破。今年,两款量产版上海造“北斗芯”,将于5月和年底前先后上市。目前,中兴手机正在紧锣密鼓加装北斗导航“中国芯”。
一旦打破“技术坚冰”进入手机市场,北斗导航系统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去年我国移动通信用户达12.7亿,我国国内手机产品达14.6亿部,占全球总量81%,其中99%的位置服务市场被GPS占据。“由于前期投入的补贴巨大,再加上技术水平与GPS相当,上市后的北斗手机芯片将有不小的价格优势。”
“短报文”搭通信生命线
选择GPS还是北斗手机芯片是市场行为,谁的功耗低、定位准确、性价比高,谁就更能赢得用户的心。面对GPS在手机导航市场的一枝独秀,即将问世的北斗也有技术“撒手锏”— “短报文”功能。它能在没有移动、电信服务商的地区,通过卫星传出短消息,也就是即使是没有手机信号的地方,北斗芯片手机依然可与卫星直接通信,告知家人亲友自己在哪里,这对于户外生存,野外旅行等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目前,北斗的这一功能已经在中国渔船作业中得到应用,极大增强了安全保障,给渔民多开通了一条“通信生命线”。
随着北斗导航全球组网正式启动,到2020年完成35颗卫星将在距地数万米的太空,纵横交错成兜住整个地球的“北斗网”。届时,其全球定位服务领域的优势将充分发挥出来,定位精确度将达到5至10米左右,服务水平不低于GPS。而北斗导航芯片,也有望跟随北斗导航全球网络,走遍世界各地,牵引着北斗产业链由国内延伸至全球各个角落,产业价值潜力巨大。
北斗拉开“全球秀”大幕
北斗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基础设施之一,是全球第三个完善的卫星导航系统,成为全世界又一套全天候高精度天基时空基准,将提供更精准可靠的位置、授时、导航服务,丰富用户体验。2012年10月25日,中国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顺利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形成区域服务能力,可以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运行服务,在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大地测量、智能驾考、救灾减灾、手机导航、车载导航等诸多领域,已产生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北斗地基增强网开通后,大幅度提高了北斗导航在本地的定位精度、灵敏度和定位速度,其国内导航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GPS系统,定位精度也由10米左右,降低到亚米级(1米以下)。这意味着如果手机里装了北斗导航,北斗甚至能帮您分辨出应该开左、中、右哪根车道。不过,一旦带着北斗手机走出国门,头顶上的北斗卫星只有一两颗,定位导航能力大打折扣,与GPS的全球定位系统相比,几无竞争力。
这次发射的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是我国发射的第17颗北斗导航卫星。根据“三步走”战略目标,预计在2020年前后,北斗导航系统将有5颗地球静止轨道和30颗地球非静止轨道卫星全球组网。同时,为保证空间星座的基本构型,未来北斗系统还将陆续发射卫星替代服役期满的卫星。“这意味着,国民走遍世界每个角落,都可以用北斗手机来导航,其定位范围、导航功能和精度基本和美国GPS系统不相上下。”上海市科委有关负责人说。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陈飚)